这天,果儿又问妈妈外公去哪里的时候,妈妈镇定地告诉孩子,“外公的确是被埋葬到了地下,那只是一个人类的仪式,就跟一颗种子最终回归尘土一样。生命啊就是一个生长死亡的过程。”
“妈妈,生长死亡的过程是什么过程?死了之后会去哪里?”
“死了之后,就不生活在地球上了。地球上的生物都有个成长的过程,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离开。果儿,你记不记得我们家楼下那颗桃树?春天里,桃花开得多美多香啊。过了一阵子,花儿就掉了,是不是?”
果儿点点头,“我见过,我见过,花儿掉了,就不美了。”
“冬天的时候,那棵树就光秃秃的,什么都没有了。可是到了第二年春天,它又开了呀。”
果儿灵动的大眼睛,一下子被点亮了。
心理咨询师宋韵华解答:
儿童一般不会主动讨论死亡,但如果死亡突袭,该怎么跟孩子讨论这个话题?
1、保持镇定的态度直接回应
幼儿园小朋友对生和死的概念很模糊,分不清一个人死后到底去了哪里,但出于对世界的好奇,就会一直追问。这种情况下,家长最错误的应对方式就是支支吾吾,避而不谈。
2、让孩子尽情地抒发情绪。
有这样一个反面案例:一个小女孩看电影,看到影片中一只雪豹死了,就哭了起来,越哭越伤心。孩子妈妈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,直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,“你看你看,丹顶鹤飞了!”
这位妈妈是想把孩子带离痛苦的情绪,但这种粗暴转移注意力的做法不值得提倡。如果一直避开不谈这个话题,死亡就成了孩子的一个心结,越来越恐惧死亡。
其实,这位妈妈应该平常地面对小女孩的反应,让小女孩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,因为哭完了,她会更加珍惜生命,懂得生活的美好。
3、用动植物的比喻告诉孩子。
家长应该镇定地和孩子谈论事情的经过,亲人的离开,让我们很伤心,但我们和亲人之间的爱一直都在。可以借用动植物的比喻来告诉孩子,世间万物都有生死轮回的规律。
生物死了之后,还会有更新的生命。这就是繁衍,生生不息。为帮助理解,父母还可以带着小朋友去动植物园区走一走,感受大自然的生命。
4、适当地谈论生命的科学起源。
这个回答方法是针对10岁之后的孩子。他们的情感需求变大,而知识面也逐渐变宽。人的生命,最初是精子和卵子结合。告诉孩子,一个受精卵的存活,是非常小的概率。能出生、健康快乐地长大,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。
5、讨论生命的意义、人的思想和感情。
在生死面前,每个生物都是平等的。一个人的生命消亡后,会给后辈留下诸多美好的记忆。亲人之间的爱和记忆,是能世代相传的。
比记忆更伟大的,就是精神,精神能永垂不朽。古今中外,有很多已经过世的历史人物。他们的很多事迹就被世代传颂,他们的生命更有意义。
每个家长都应该明白,死亡并不是一个禁区话题。就算没有遇到过扑面而来的死亡,也可以适时地与孩子谈论死亡这个话题,进行生命教育。而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:与其恐惧死亡,不如爱惜现在这美好的一切!
☀ 【报名】又是一年好时节!“红领巾国学达人挑战赛”等你来战!
☀ 讨好型人格:别愧疚,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
☀
本期萌动编辑:唐诗琪
本期素材来源:上海12355(ID:sh_12355)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