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知行为疗法

认知行为疗法

認知行為治療某些基本觀點,可以確定是以各種古代的哲學傳統為其前身,特別是斯多葛學派。例如 Beck 最早針對憂鬱症的治療手冊就記載:「認知治療的哲學源頭,可以追溯到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。」認知行為治療的現代基礎,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早期行為治療的發展、1960 年代認知治療的發展,以及隨後兩者的結合。

行為治療的方法早在1924年就出現在玛丽·琼斯(Mary Cover Jones)探討兒童如何消除恐懼的著作中。1937 年,Abraham Low 為精神病患住院治療結束後的復健,發展出一套認知訓練技巧。Low 也將他的技巧運用在他創立的組織「國際復健」當中,協助人們從心理疾病當中復原。雖然「國際復健」最初由 Low 領導,他後來也改編了這些技巧,將其用在以相同名稱運作的自助團體當中。

1950-1970 年這段期間,行為治療開始獲得廣泛運用,美國、英國與南非的研究者,都從巴甫洛夫(Ivan Pavlov)、约翰·布罗德斯·华生(John B. Watson)、克拉克·L·赫爾(Clark L. Hull)等行為主義者的學習理論當中獲得啟發。在英國,這些研究大多聚焦在精神官能症,Joseph Wolpe將他在動物實驗當中的發現,套用到他的系統減敏感法上,這是今天用來消除恐懼的技巧的前身。英國心理學家汉斯·艾森克(Hans Eysenck)由 卡尔·波普(Karl Popper)的著作獲得靈感,以「假如你擺脫了症狀,你就擺脫了精神官能症」這一論點來批評精神分析,並以行為治療作為建設性的替代方案。在美國,心理學家將 伯尔赫斯·弗雷德里克·斯金纳(B. F. Skinner)的激進行為主義應用在臨床上。這些工作大多關注嚴重、慢性的精神失常,如精神病性行為與自閉症。

雖然早期的行為治療法成功地運用在許多精神官能症的治療上,但用來治療憂鬱症卻不太成功。由於所謂的「認知革命」,行為主義也失去了流行性。雖然較早期的行為主義者拒絕像是思考和認知這一類的「心智」概念,但是阿尔伯特·艾利斯(Albert Ellis)與 Aaron T. Beck注重認知的治療方法還是在行為治療師當中獲得了普及。Ellis與Beck的治療法都包含行為治療的成分與介入方式,並且主要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問題。Albert Ellis的治療法,創始於1950年代早期,一開始被稱為理性治療,可以說是認知行為治療的第一種類型。這項治療法有一部分是建立在對抗當時流行的心理治療理論,主要是精神分析。受到阿尔伯特·艾利斯的啟發,亞倫·貝克在1960年代發展出認知治療。依照貝克的描述,他的治療方法是來自於在古典精神分析的脈絡下,帶領病人進行自由聯想的過程中所獲得的領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