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聆听《论语·乡党篇》10.3:
《论语·乡党篇》
10.3 君召使摈①,色勃如也②,足躩如也③。揖所与立④,左右手⑤,衣前后,襜如也⑥。趋进⑦,翼如也⑧。宾退⑨,必复命曰:“宾不顾矣。”
①君召使摈:国君召他去接待外宾时。
②色勃如也:脸色顿时变得矜持庄重。
③足躩如也:脚步轻快。
④揖所与立:向两边一起接宾的同僚作揖时。
⑤左右手:向左边作揖,手向左边。向右边作揖,手向右边。
⑥衣前后,襜如也:衣服一俯一仰,高低错落井然有序。
⑦趋进:快步向前走时。
⑧翼如也:象张开翅膀一样。
⑨宾退:辞别。
蔡振民老师解读
这段话我们读起来也是平平常常,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这样用在工作中,那可就不平常、不简单了。
“君召使摈”,就是国君把孔子召过来,让他去接待外宾的时候。“君召使摈”里的“摈”,就是接待外宾的意思,当作动词来用的。“色勃如也”,孔子一下子脸色就变得很庄重起来。 “勃”,就是一下子神情就比较庄重。这个表示对国君分派任务、对国家要做事情的时候,一点都不苟且,非常地重视。“色勃如也”,首先来说,当一个人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,他如果打从内心里对这个事情很重视的话,他自然会表现在他的神情上,对不对啊?
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家庭里,我们非常重视父母,特别是爷爷、奶奶这些长辈,家庭礼教会教得大家很诚心、很敬重。所以长辈一叫的时候,神情一下子就稳重起来,马上就去做了。不会像现在的小孩子,躺在沙发上,跟你讨价还价,或者跟你讲老半天的道理。这点就可以看得出来,我们的教育上这种懒散,现在是非常普遍的。但是,大家还认为这样是对的,他还比较反对那种比较传统的尊重长辈,真正地从心性上、恭敬心上来产生,他认为那样很拘谨,把孩子给束缚了。
那么,还有一个就是走路“足蹶如也”,走路小小快跑,就是动作很敏捷,不在那里拖拖拉拉,走起路很轻快就过去了。
那在我们中国古代,大家读过《弟子规》的都应该清楚,长者坐在那里的时候,你必须起恭敬心,从他面前走过,要小快步地跑,对不对呀?这个小快步地跑,你以为他这样做好玩吗?其实就在锻炼恭敬心和诚心。一个人这样习惯了以后,自然就不会在领导面前产生那种傲慢的心态。
我们从小训练孩子这些礼仪,其实都是要关系到他将来在工作上、在做人上这种诚实的本分。可是现在大家都不理解,甚至把这些都看成了一种封建迷信的东西、一种落后的东西给打倒。
“揖所与立”,在接待外宾的时候,孔子他向站在队伍上的人先作一个揖,揖礼。大家如果参加过祭祀,或者夏令营的孩子都能懂,就两个手伸出去,手呈圆形,然后躬身一拜,这叫做“揖礼”,是古代常用的礼。
在这里,为了解释得更加清楚一点,那我跟大家讲一下古代接待国宾,也就是我们一个国家,有外国的宾客来的时候,会进行的一个列队的仪式,我跟大家讲一下。
首先,在古代国家接待宾客的时候,我们分“宗主国”和“访问国”。比如说美国来中国来访问,那么我们中国就是宗主国,美国就是访问国。
【参考注解】 介:上介、承介、末介
那么,在访问国来到宗主国,在到了国君的那个大殿门口前面,大概是九十步左右地方就要下车了(大概在南边,古代的门都是坐北朝南的嘛)下车以后,不是他自己来跟这边的国君传话。而是谁呢?
古代没有其他的传话工具啊,是靠人来传话的,是吧?访问国随行有三个人叫做“介”,分别是“上介”、“承介”和“末介”。每个人的距离间隔是五六米左右,依次排开站队。
那宗主国的国君也要出来迎接,对不对?国君就出来大门口这里站下来,这时也是要三个“摈”来传话的。在他出了大门后从北往南,大概五六米,有个“上摈”,再过五六米有个“承摈”,再过五六米有个“末摈”。
【参考注解】 摈:上摈、承摈、末摈
“末摈”跟对面来访国的“末介”距离刚好很近,这时大家就可以传话了,传话怎么传呢?
来访国来访的目的等等需要沟通的事项,都由来访国国君传给上介,上介传给承介,承介传给末介,末介传给宗主国的末宾,末宾传给承宾,承宾传给上宾,上宾再传给国君,两个国君之间要经过六个人,才能把他们的话传到对方那里。然后大家搞清楚情况,再举行欢迎仪式,接回来宾,开始各种谈判。这是大门外接见时传话的阶段,这是古代传话的礼制。
“揖所与立”,指的是孔子到了列队后;“左右手”,作为招待宾客的人,即作为上摈、承摈、末摈中的一位,向左右两位同僚作个揖问候一下,这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古代一起工作的同僚,在朝为官时,见到了一定要下马打招呼,这是古代定下的礼制,到了明朝也没改变。古代的礼对同事之间的规定,让大家有一种团队的精神,不可以随随便便。“左右手”,意思是向左作揖时,手向左转,向右作揖时,手向右转。
作揖礼是古代外交上常用的礼,揖礼有很深刻的含义在里面,不同于现代的握手里。现代的握手礼是大概“五四”运动把传统推翻后才从国外引进来的。
“衣前后,襜如也。趋进,翼如也。”在传话和走路时,在这里面有个 “衣前后,谵如也”。在做揖礼时,不管在前在后,作揖礼时一俯一仰衣服高低错落井然有序。“襜”就是错落有致的意思。古代衣服长嘛,一个人一拱下来,衣襟就会随着人弯身而弯曲摆动,站起来时,衣摆就自然垂落,人的动作带动衣服错落有致地动,说明孔子的动作很从容到位。
“趋进”,“趋”是快步走的意思,“进”是向前走,快步向前走时;“翼如也”,古代的衣服袖子很大,穿衣服拱着手走时就像张开的翅膀一样,像鸟张开翅膀一样,从这个形象可以看出孔子在快步向前走时,他的神情风度,是这么从容大度。
“宾退”,是宾客要辞别时。来宾办完国事要回国时,必须要送。古代送别重要客人时,不仅要送到大门外,而且还要看到他走远了再也看不到了,远去以后才能回来。
中国古代送客都那么真诚 ,所以我们要教小朋友出去外面送父母、长辈、朋友时,也是要开到他开着车远去了再回来。要把他送到看不到时才回转,不要说句“拜拜、拜拜”,就转头了,表现得非常随便,很不在意的样子,这样缺乏诚心是不行的。送客人时,要送到门外面。
“必复命曰:‘宾不顾也’”,意思就是送客回来跟国君交待一下,宾客已送走,走到他都不再回头看的远距离了。古代宾客离开没走远时会回头,再给主人作个揖礼,再远去,这时的人很热情。送客也是一直目送到看不见了才回转,说明人与人之间很诚心、很热情,不像现在的人。
所以读了这句段以后,我们是否对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有所感触呢?学儒是在学做人做事,做事的时候才能做到真正地有头有尾,而且有所交代,这个太重要了。我们在读《乡党篇》的时候,一定是在做人做事这一块不断地反观自己,而且我们看看孔子的做法,对于我们是很有触动的。所以大家在今后不断地细细去品读,联系到我们现实的生活我们是怎么做的。